新一代创新者该怎么培养?从15岁初中生视频B站爆红说起

时间:2021-4-30  来源:BataGo倍塔狗  访问数:427次

最近不少家长群里在疯传一个小姑娘的B站音乐制作视频。视频主角叫Vicky宣宣,是一位15岁的初中女生。

 

这位叫Vicky宣宣的女生,目前在B站的多部作品播放量已破百万。看过视频的家长直呼被小姑娘的才华惊艳到了。

 

 

她制作的音乐,虽然专业人士打分并不高,但整体旋律愉悦,很灵气。

 

同时,她通过视频还原了自己整个音乐制作的过程。从创意到成品,从表现到表达。视频似乎没有刻意写脚本,而是一气呵成把整个心理活动和制作过程用轻快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连录制软件也是手机自带的功能。

 

凭借这些视频,这位深圳艺术中学的普通初中生一下子拥有了百万粉丝。她在15岁的年纪,用这种方式兑现了自己的天赋,实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成功”。

 

这样的新一代年轻人的面貌,足以引起整日笼罩在学业高压下的很多父母的深思。孩子该如何培养?怎样才算成才?

 

借这个话题,小倍特意请教了谢凯年博士,探讨一下这个现象对我们家长的启示。

 

 

● 小倍: 第一次看到这个小姑娘的视频,除了感慨她那溢出屏幕的才华之外,还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未来孩子们的成才之路,应该不一定只是学校学习这一种方式。

 

因为现在孩子们玩的东西,家长可能都不会。比如说这个孩子做的视频,从头到尾都是孩子自己做的。

 

这一代的孩子,不但有自己独有的学习和表达方式,还是互联网的原著民。对他们来说,那些不拘一格的创作似乎是他们自然流淌出来的东西。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家长该做些什么?或者不该做些什么?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谢博士: 是的,现在这种类型的孩子并不少见。我分享我教过的一个孩子,也是个女孩儿,叫丹丹。

 

丹丹之前在上海某知名国际学校读书,高一开始来我们倍塔狗学编程。

 

当初她为什么来学编程呢?因为他们学校开的IB课程中有计算机课。她很喜欢计算机课,就选了比较难的级别。

 

可一上课,问题就来了。上完学校的计算机课,她发现:第一自己听不明白了,第二觉得不喜欢计算机了。

 

丹丹的爸爸认为,如果计算机课考不好,会影响申请美国大学。于是女孩儿爸爸带她来找我学编程。

 

丹丹的妈妈呢,是个法学博士,也是个学霸,从小到大一路学习特别好的那种。还出书、写过诗集。相比之下,女儿的学习一直让妈妈很不满意。因此母女俩总是爆发矛盾,可是女孩儿大了,她有自己的想法。

 

● 小倍: 大部分家长一开始应该都会以提升孩子成绩为目的的。尤其和那么优秀的父母辈相比,丹丹压力会很大吧?

 

◎ 谢博士:不论最初什么目的来,我们都会根据她本人的情况制订适合她的学习方向。

 

当时听了孩子自己的想法,结合她的特点,我给她规划了一条“创意+编程”的学业之路。因为这孩子脑子比较活,她不可能去走程序员方向。

 

我说,你喜欢编程,你可以去创意设计学院。那种学院能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出很酷炫的东西。

 

因为偏重创意,所以对编程技术要求不会特别高。因为你懂编程,你可以和编程人员沟通,让他们帮助你实现你的创意。

 

将来在编程应用方面,会特别缺这样既懂创意设计又了解编程的人才。

 

 

沟通后,丹丹对这个定位也很满意,接下来我们就朝着这个方向去培养她。

 

后来,丹丹又和我抱怨说,学校IB的计算机课程,老师只讲课本,课后还要在纸上答题,并没有编程实操,像背政治一样学计算机,所以她就没兴趣了。

 

我告诉她,你可以自己看书,学校的计算机内容如果有什么不懂的你再来问我。

 

结果,过了一阵子,她的计算机老师建议她换简单级别的计算机课,因为担心她考不好。

 

我听到这个消息时还很奇怪。因为我让她做美国信息奥林匹克竞赛题时,在我不帮忙的情况下她也能做出很多来。足以见得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程序能力都很强。而且独立工作能力也很强。

 

怎么这样一个孩子会被她的计算机老师嫌弃?让她考更容易级别的。最后,分数还是考的不算高。

 

● 小倍: 也就是说,在她和您学编程的阶段,你看到了孩子是有能力有潜力的,只是不适应学校那种学习和评估模式?

 

◎ 谢博士:是的,传统的通过考试评估能力的模式,并不适合她。但这不代表她水平差。

 

按照当初的规划,她以创意为主,还会编程,再在美国信奥上拿个银牌,同时她的数学也不错,形象思维也很好。这些都实现了。

 

她申请美国学校时,她老妈特别急。她爸爸觉得以她的IB成绩很难申请到好的美国大学。她妈妈更悲观,认为她连大学也申请不到。

 

赶上去年的疫情取消了标化考试,没有SAT考试了。但她的申请资料里也没什么特别的亮点。

 

● 小倍:申请美国大学除了考试成绩,还有其他方法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吗?

 

◎ 谢博士:对,她就是头脑灵活,另辟蹊径了。她认为自己还是适合走创意设计路线。为了证明这一点,她和几个同学一起录制了一个学校生活的小视频。是用unit做的,还写了点小程序,加上了音乐。整体作品稍显稚嫩,但很有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视频能看出这孩子头脑里有想法、有创意,尽管技巧差一点,但遮挡不住她的创作才华。

 

她拿着这个小视频申请了好多大学,最后排名前TOP30的美国东北大学创意学院录取她了。

 

她父母很兴奋,现在也不说她学习怎样怎样了。因为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目标。

 

● 小倍:那回过头来看,我们家长该怎么看待年轻人的这种学习方式呢?

 

◎ 谢博士:你看,除了python编程是我教她的,其它一些小工具,都是她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捣腾出来的,这就是他们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所以很多知识的传承不需要学校,它需要社群。孩子们有自己的社群,他们通过“网络+社区”就能实现知识的传承。

 

而为什么能够达到知识的传承呢?

 

这就是要有兴趣。“兴趣+自驱动”、“社区+网络”就可以达到知识的传承。而且这些知识传承的方式内容是最新的、最酷的,方式还是最省钱的。

 

别小看这些孩子,他们很有成本意识,还不喜欢主流的东西。年轻人是天生的反叛者、革命者和创新者。他们能推动着人类社会一代比一代强,所以不要担心他们的学习。

 

● 小倍:我注意到无论是Vicky萱萱,还是您的学生,这位申请到美国东北大学的丹丹,她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制作了视频来表达自己。会做视频是不是很重要呢?

 

◎ 谢博士:这里的核心并不是会做视频的概念。而是她们的视频能引人注意,你看15岁女孩的这个视频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因为这个时代注意力太分散了。在这么分散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来,这个价值就很大,无论从技术价值还是商业价值角度来衡量,她就是稀缺人才。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

 

● 小倍:这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呢?

 

◎ 谢博士:我们倒过来看,什么东西能打动人心?

 

那些打动人心的不是理性的东西,而是感性、感情。

 

她用科技的、理性的手段达到了感性、情感传递的目的,所以她很酷。感性的人也会喜欢她,理性的人也喜欢她,两类人都喜欢她。再加上她的表达方式像讲故事一样,就很容易打动人。

 

理性、感性加艺术加工方式,这三件事其实就是我们一直说的STEAM。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

她用了Technology、Engineering,和几个team work一起合作,加上Arts和Mathematics。

 

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结果。

 

这样的人就是社会需要具有高综合素质的人。这类人才,我们应该做的是,提供给孩子们适合他们个性的STEAM环境,让他们从单一的人才体系中,有机会被识别出来。适合的教育,才是孩子成才的土壤。

 

上一篇: 下一篇: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